個人發展

在戀愛得失中重塑自己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陳耀麟

不時接到求助,分享他們失戀的痛苦和經歷。

不論甚麼原因,當失去最愛的關懷和愛,失去精神支柱,整個世界一下子像要崩塌似的,自己也失去了生活重心,人生的次序混亂了,甚麼也不重要,因為最重要的人生部份──愛,經已和自己無關。

以往共同發生的生活大小事情,從今開始都由自己處理;一向有傾有講的時刻,現在成為單打獨唱;一直有電話和電郵的對象,現在只有自己說自己聽。開始無時無刻想著對方,幻想對方此時在做甚麼;拿起電話,按了幾個號碼又放下;甚至夜深人靜,將記憶的錄影帶不斷逐格重播,仔細觀察,推敲彼此關係破裂原因的蛛絲馬跡。有千百個可能導致分手的原因也好,今日也不能印證,只能夠繼續逐格重播,花了心神,損了健康。

失戀時的情緒都激烈,在平伏前,有的藉吃喝填補,轉移視線;有的借酒添愁;有的在短時間內找個替身作填補移情;有的以為借助藥物迴避情緒,甚至誤以為自殘身體可以逃避疏導。

其實,我們生命裏有很多需要,撇開溫飽等基本需要不談,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麥利蘭(David C. McClelland)的動機理論研究,指出人在社會上有三個需要,他們分別是(1)成就需要、(2)權力需要,及(3)人際聯繫需要。

當需要不被滿足,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內心會有一種空洞、幽悶的感覺。一時間會感到缺乏、不足、自卑,不論歸疚自己還是他人,都傾向以外在的價值來填補這需要的空洞。普遍會以別人的肯定和讚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以不真實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說到底,我們畢生帶著一身坑洞四處走(其中一個當然是去愛與被愛的需要),而總未能察覺它們的存在。

我們當和某人建立起深厚關係時,都傾向用那個人來填補坑洞,一旦最愛那位離開自己或是關係結束,你不會感覺失去了那個人,反而感受到的,是填補需要的東西不見了,感覺喪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因為以前被對方填滿的洞現在又暴露出來,這正是那麼痛苦的原因。

面對失戀,面對需要填補,充滿需要坑洞的自己,當哭過、叫過、竭斯底里過以後,也是時候健康理智地整理自己,下面是一些建議:

  1. 拿出紙和筆,以文字總結這段戀愛關係。美好的日子和肯定的說話當然要好好保存,苦澀和刺心的也要記錄,藉文字寫作沉澱經驗、沉澱自己。
  2. 我們都是感情動物,睹物思人亦是平常事,將對方給自己的物品暫時收藏妥當,減少突然而不必要的片段回憶和情緒牽動。
  3. 與信任的人傾訴,將放在心裏的事都向他/她披露,然後聽他/她的見解。不要以為失戀是自己的事,其實這是絕大部份人成長的必修課程。
  4. 是時候將當日基於戀愛生活而犧牲了的生活部份,例如重拾放下了的興趣,重新聯絡放下一段時間的友誼,增加與家人相聚的時刻等。

失戀很大,但絕不是大得不得了的經驗。在情感的路上,總有暢快的日子,亦不能缺少失落的時候,重點是在暢快的日子要好好珍惜和記住,在失落的時候要知道這也是情感生活的一部份。

資料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