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發展

領先還是落後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許子頴小姐

最近報章刊登了某小學一年級的常識科工作紙,內容艱深得令不少成年人都瞠目結舌,亦引起社會人士熱烈討論本港學童所面對的挑戰。適逢最近亦是幼稚園的面試季節,家長除了需要為供求緊張的幼稚園學位而煩惱外,還要為如何幫助子女準備應試而大傷腦筋。一兩歲才學會走路和說話不久的小孩子,要應付形狀配對、看圖認字甚至能否自行吃飯如廁等問題,家長們一方面大嘆學校要求的太深太難,卻又深怕孩子落後於人,無奈地盡早催谷,加強訓練。程度越深,功課越多的學校似乎也越受歡迎,為的就是希望孩子能盡快適應,趕上將來小學,甚至中學的課程。

這種把教育「提前化」的現象原來並非香港獨有。近月英國有學者、教育界人士及兒童權益關注者發起了一個名為Too Much Too Soon的請願行動*,嘗試集合民眾的力量,希望能改變當地現時的教育政策。根據英國現時法例規定,孩子大概四至五歲便須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並且倡議五歲起可以接受能力評估(baseline assessment)。然而發起行動的學者們指出,過早入學及過多的評估對孩子弊多於利,因此建議推遲正式入學年齡至七歲。他們引用了多方面的研究結果以支持這項建議,以下筆者嘗試簡單引述部份研究證據,以供大家參考及反思:

  • 人類學及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普遍肯定遊戲對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的重要性。年輕動物透過遊戲學習到不同的生活技巧,並且從中學會各種解決問題的技巧;
  • 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指出遊戲時大腦神經元急促生長,尤其是額葉區大腦皮層。而額葉區主管的正是一些人類獨有的認知能力,例如決策計劃、自制力、道德發展等;
  • 實驗及發展心理學研究指出遊戲促進語言及社交情緒發展,而透過遊戲去學習這些方面的技巧,如假想能力、自制能力、情緒管理等等,比透過正規教育中的直接指導(directinstructions)更為有效;
  • 一些追蹤性的教育研究發現,入學年齡(開始接受讀寫訓練的年齡)與長大後的讀寫及語文能力並無關係。也就是說,即使孩子比較早開始學會認字寫字,他們長大後並不見得比其他同齡卻較遲入學的人有更高的語文能力。更甚者,有研究指出比起較遲開始讀寫的孩子來說,早入學孩子長大後對閱讀的興趣和動力反而較差;
  • 對比起直接指導及讀寫訓練,遊戲式學習能提供足夠機會讓孩子從直接經驗中學習,深淺程度較容易按個別情況調節;而且遊戲及經驗式學習強調變化及多樣性而沒有既定的標準答案,能更有效培養孩子的靈活思考和彈性。

這個Too Much Too Soon的行動帶給家長、教師及本港的教育政策什麼啟發呢?縱然本港未必有同類的行動呼籲教育改革,但各位家長在為子女選校和安排學習活動時,不妨考慮以上各點。畢竟在這個什麼都被商品化(包括教育)的社會裏,消費者的影響力才是最有力的!

*註:有關Too Much Too Soon行動,可參考網頁http://www.toomuchtoosoon.org/

資料來源: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綜合家庭醫療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