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緒

考試的煩惱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陳志華

古時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常被後人表示少年時代應該是無憂無愁的,但是,文憑試考生細傑卻有一點煩惱:細傑是一個聰明的青年人,中五時已在全級的成績中名列前茅,但是他有一個特點,就是每每在測驗考試的日子身體上便會有點點變化:準備考試期間他會感到坐立不安,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甚至渾身冒汗,最困擾的是他不知怎的需要不停上廁所。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身體是否出現毛病,更要求媽媽帶他去看醫生。檢查過後,醫生認為細傑的身體並沒有什麼問題,尿頻的關係使他更認定自己的腎臟「應該」有問題,要求媽媽帶他去看專科醫生。

今天的香港已經轉變成為知識型的社會,社會除了要求青年人學業成績良好,還要有其他方面的能力及表現,故此,學生在求學時面對的壓力多不勝數,測驗、演講、功課、課後補習或參加課外活動,若果自身能力跟外界要求出現落差或產生力有不逮,就自然形成壓力。壓力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好的一面,就是能夠驅使自己進步、表現得更好;但如果壓力處理得不好,便有可能自卑氣餒,繼而逃避,最常見的就是透過電腦遊戲逃避現實,或以其他不當的方法發泄情緒,嚴重者更會自殘、吸毒甚至乎抑鬱。

細心聆聴 壓力來源

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家長首要做的是細心聆聽子女的需要,嘗試了解子女壓力的成因及行為徵狀,切身處地去了解子女的壓力是源於自家庭、師長、同學、朋友又或是自己呢? 正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引導子女講出心底壓力,壓力指數很多時都能即時降低。

扭負為正 積極動力

心理學家提出「想法、情緒及行為」三者的因果關係。「想法」是因、「行為」是果,壓力往往是源於一種負面「想法」,負面想法繼而令自己跌入自卑自憐的「情緒」,最後產生負面「行為」的「結果」,細傑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基於一些負面思想,聽多了便有如「催眠」一樣,不知不覺地對自己作出負面評價,單方面認定自己的身體有問題。

面對與細傑相似的情況,家長可以引導子女明白「緊張」只是眾多情緒的一種,和其他情緒沒有太大分別,把緊張的事情平常化;其次,鼓勵子女嘗試去接納緊張的情緒並把它轉化為驅使自己集中温習的原動力;最後,不妨與子女從「正向思考」看待事件;只要多點運用正向思考,便可以令自己重新感受到正能量的存在。

我們未必能夠控制結果,但是我們的想法是可以選擇的!鼓勵子女選擇正面樂觀的想法,化讀書的壓力為温習動力,陪伴他們走出黑暗重見陽光,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