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胡詠詩
快樂何處尋?你會因賺多一些錢,享受好一些,又或掌控大局令自己快樂多些嗎?或許你可暫時快樂,但往往你花心思費氣力賺取全世界,然而快樂卻一瞬即逝!
曾有一小和尚問師父:「師父,你可幫我成道嗎?」師父:「我小便先!」小和尚:「小便?」師父:「就連小便這樣簡單的事,我也要親力親為,你認為成道是否需自行修練嗎?」。快樂也如成道一樣,它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快樂更是一種習慣,你需栽種。就如健康的身體,有賴平衡的飲食及作息習慣建立。根據認知行為心理學,快樂的心境,有賴你建立健康的思想及行為習性。
就筆者上一篇文章案例解說,一名老師擔心他負責教授的數學班,成績不理想,呈分試表現欠佳,以致令學校整體水平拉低,怪責自己教學不力。試想想,我們日常生活有千萬的東西未能「操控」或「如願」,又或偏執重覆的思想「怪責自己不力」,「學生差勁,倒霉!」。這些負面思想是情緒低落的源頭。要改變心境,由思想做起。快樂的心境來自對生命的「重塑」及「重整」。把你的生活體驗以更正面及合理的方向重新探視。我提問老師:「試分享一下你多年來的教學心得。」那名老師不期然分享他成功教學經驗及意義。筆者:「剛才你分享那名苦讀學生,在你教導下成才,令你安慰!」老師微笑點頭。筆者:「這快樂的滿足經驗,對比你剛才苦惱樣子,是否有天壤之別?」老師恍然大悟:「是的,教學生涯,有苦有樂,視乎我怎樣看。」筆者:「是的,這就是你情緒起伏的源頭,你願意培養更健康的思想及做法,令心情改善嗎?」老師:「我願意。」筆者:「試對自己的期望調低至更合理,可行及正面的具體目標並身體力行。」老師:「當我為一些既勤力但資質較弱的學生解答難題時,我會感覺有意義。」筆者:「好,你先嘗試,有滿足的經驗後再為自己培養一些令自己教學感生趣的經驗。」
以上案例說明快樂的種子是需要在思想及行為上培育。另外,一些快樂的元素,如:感恩、寬恕、希望等等都是有賴我們從小事開始。先學習以較合理及正面角度看事,定可行及愉快的行為目標,一一實踐,重塑健康正面的經驗。
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