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臨床語言病理學家 Dr.MarthaBurns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子女充滿自信而不自大。換句話說,我們希望子女能了解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以及懂得對他人有禮和體諒他人,而又不失自我。家長經常誤以為恆常稱讚子女就是建立他們自信的途徑。可是,當社會愈是強調要令孩子感到被愛和有存在價值時,這變成了一個易犯的錯誤。
我和其他父母一樣,經常稱讚大女兒:無論是在公園盪鞦韆時沒有掉下,還是當我駕車送她去幼兒班,她見到標誌說要「停」時,我都會稱讚她。但問題是過分的稱讚,會令小孩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他們未必經常會被人稱讚。我沒有發現這會令我的女兒事事要渴求成功,以致造成沉重的壓力。相反,有些在家中經常聽到稱讚的孩子,會因在外面的世界不被其他人稱讚自覺了不起的事而感到沮喪和困惑,甚至會建立一份挫敗感。
我有一位年幼的病人,他的母親努力地以不斷的稱讚來建立他的自信,他卻因在學校備受沉重的壓力而患了聲線的毛病。我也有接觸一些孩子,經常需要別人的稱讚,如果他們在競賽勝出不了,便不會樂在其中。
由於人腦的主要發展,牽涉自省和自我約束行為,父母可藉此幫助子女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包括鼓勵他們自我稱讚,避免過分批判,這可令他們建立自信。
與其事事稱讚,父母可以嘗試選擇性去稱讚一些較有意義的行為,這會來得自然。例如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或者「你好像很喜歡攀石,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正做得越來越好?」,這可以令小朋友學會重視努力和改進,以及自我評核。
另外,我們要不斷提醒自己:如果要約束行為,便要明白自己所犯的過錯以及成就。有時候父母看到子女失敗,心裏當然不好受。但作為成人,我們應理解「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
子女能夠建立自信,最終會為他們的學業和人生帶來成就。為人父母其中一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子女走過人生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和成就,令他們積極自信,勇於接受失敗,並視之為一個改善自己的良機。
(以上文章為翻譯版本,原文請參閱Building your Child’s Self-Confid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