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

自創「性」名稱

「護苗基金」執行委員會委員 張錦芳博士

二年級的小明在學校的洗手間裏用「雀雀」、「香腸」等詞語來跟同學們開玩笑,他們向老師投訴,結果老師請了小明的家長到學校一趟,以了解小明的狀況。父母感到驚訝,因為那些詞語都是他們在家裏用來代替性器官的「自創名詞」。父母問:「用自創名詞來代替性器官會對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發展有害嗎?」

一般的性教育課程用生理學名稱教導孩子,他們知道什麼是陰莖、睪丸、陰道、乳房、胸部或肛門等,但在未入學前,孩子可能已用慣了家裏的自創名稱。只要用得恰當,這些「自創名稱」應該是有益無損的,但要注意:

1) 將正確的名稱告訴孩子,使他們知道這個性部位是私人部位,不可被人摸,亦不可摸別人作兒戲;

2) 代號是有特別的用途,例如:告訴爸媽自己的下體不舒服時,可以用這個代號,爸媽便會明白;或在洗澡時,爸媽說:「洗洗雀雀」,孩子便明白要自己洗乾淨什麼地方;

3) 自創名稱並不是玩耍的工具,使孩子明白名稱是用來使父母明白,用正式的生理名稱,用途也是一樣,只不過要告訴孩子不要在別人面前亂用,否則人家會誤會孩子對性有歪念或特殊興趣;

4) 解釋正因為社會對性有所避忌,取用代號是尊重社會的規則,同時,教孩子對性和性別採取尊重的態度,而不是將性的名稱埋葬。

資料來源:護苗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