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 Jenkins, Ph.D
很多研究均指出,男性與女性的腦部在先天結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就以Michael D. De Bellis和他整個研究團隊為例,他們清楚指出同樣是發育成熟的腦部,但是因為性別不同,也會有所差別,並在正常成長過程中,差異會越來越多樣化。
根據 De Bellis的研究,我們知道因不同性別,腦內的灰質(grey matter)和白質(white matter)亦有一定的差異。我們亦理解,男女腦部胼胝體(corpus callosum)的體積亦有差距。再者,睾丸激素和雌激素的水平也構成行為上的差異,這於準備踏入青春期和正值青春期的男女尤其顯著。
就這些研究,一個問題產生了:究竟這些資料能否真正協助我們教育年青人?而更為人所關注的,教育是否應根據性別區分?
Caryl River及Rosalind C. Barnett在The Truth About Girls and Boys: Challenging Toxic Stereotypes About Our Childre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一書中反駁,男性和女性的腦部及思考的方式實際上同大於異,就算有異,也是微不足道。
可是,有一批出於善意的學者和家長,卻以這些微不足道的差異作為支持性別定型的理據?? Catherine A.Cardno在她的著作EdWeek review of the book指出,這趨勢不僅摧毀每個學生也是獨立個體此重要概念,甚至影響了社會的整體性。以下為一些常見的性別定型:
- 男和女在科學和數學上有天資的差異
- 男和女在溝通模式上大有不同
- 兩性會因應性別差異而發展出各自的職業規劃
- 男孩和女孩在單向性別或以性別區分的學習環境下學習較佳
她引用其書中簡介部份的一個告誡:「今時今日,家長和教師接觸越來越多的偽科學。這些偽科學,小則造成誤會,但大則令整個美國社會也陷於瞞騙當中。」
Lise Eliot在全面檢視有關青少年的腦部研究結果後,她在其書Pink Brain, Blue Brain中確定地作出總結:「男童和女童的腦部因性別構成的差異出奇地幾乎不存在」。真正造成性別差異的,是神經的可塑性,以及小朋友隨年齡改變,以及受父母、親友、老師或朋輩影響而產生的思考方式,而非那些所謂的先天性的性別差異。
由此看來,老師的角色和責任,在於避免墮入性別定型或以性別為準的的陷阱。只有透過對每一個學習者完全支援,不論他們的種族,膚色,性別及其他差異,我們才可確保他們得以完全發展一己潛能。
(以上文章為翻譯版本,原文請參閱Girl Brains and Boy Brains: What Educators and Parents Need to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