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竺穎嫻
青少年在成長階段特別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認同,近年來香港社會的渲染下,「剩女」、「宅男」的標籤影響深遠;看到不少青少年都以戀愛關係或朋輩關係來衡量個人吸引力,認為身處戀愛關係代表受歡迎、有價值 ; 若沒有戀人,則代表價值不足,沒有吸引力;臉書上、網路上渴望受關注的青少年人眾多,身為青年工作者,接觸不少青年都會提問﹕「我也不是太差,為什麼沒有男/女朋友?為甚麼沒人喜歡我?」,顯示他們容易把自我形象建基於戀愛關係。
就讀中六的阿美對戀愛憧憬,平日渴望能結識多一些異性朋友,經常留意臉書(Facebook)自己的動態能否受到異性關注,亦羨慕受男同學歡迎的女性朋友,認為自己不夠「靚」及「瘦」而缺乏關注,內心十分難過。她亦曾經嘗試主動結識班上一男同學,但當男同學對她表現冷淡,阿美便會認為自己不夠好,配不上對方而退縮;結果阿美雖渴望戀愛,但卻深覺自己無法與異性正常相處,令其十分困擾。
以阿美為例,一方面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渴望與異性建立關係;另一方面,一旦對方回應冷淡或未如所望,便會令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感到自己不夠「好」而不值得被愛。
其實,一段正常的戀愛或朋輩關係皆有由萌芽、發展到承諾期等不同的發展階段,阿美或許可以需先拆解自己的思想陷阱,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在於溝通,而外在條件往往只起了吸引別人目光的短暫作用,鼓勵她學習自愛、欣賞及接納自己更為重要。
經過多番嘗試後,阿美漸漸明白到外在條件不是決定戀愛運的關鍵,不再因別人的觀感而刻意改造自己,亦學習減低將生活重點放在能否得到別人關注上,才會社交圈子擴闊,學習人際相處技巧,漸漸地能於與異性相處時做回真我,敢於表達自己,成功建立自信及友誼。
就是這樣,青少年渴望「愛」正反映他們「需要」「愛」,讓我們能對青少年的需要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體諒,他們其實可以活得更輕鬆自在的。愛,從自愛開始。
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