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

尊重子女私隱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組

孩子的成長,其中一個重要過程便是了解自我和建立自我的意識。 從六歲至九歲開始,小孩便會明顯地要求私人的時間和空間。我們為幼稚園進行的幼兒作性教育,也會開始教導私隱部位、怎樣保護自己以及私隱的觀念。父母也要教導子女,學習尊重別人的私人時間和空間。但在教曉小孩尊重別人之餘,家長是否同樣尊重子女呢?

家長愛護子女心切,想了解子女的動態與心思,實無可厚非,尤其是一些習慣「中國式管治」的家長們。小時候爸爸講過一句話,印象很深:「連你都是我的!」言下之意,我的一切,大的小的,收歸「父」有,當然也沒有私隱可言了。相信這種心態,在當年的家長中,不是不普遍的。不知新一輩的家長們又如何?

有些家長們因擔心子女,千方百計要打聽子女的各方面資料,最好四方八面,有什麼風吹草動均要掌握:拆看子女的信件、閱讀子女的日記或通訊記錄、接聽子女的電話、向子女的朋友們打聽,甚至偷窺子女私人時間私人空間在做什麼。

試想像,你願意公開自己的財政狀況嗎?可以想像自己的私人信件被拆看嗎?別人掌握你的一舉一動?既然己所不欲,又怎能施於子女身上?

用錯了方法,只會弄巧成拙。過度的打探,往往引起子女反感。年青人喜歡爭取獨立及私人空間,過分監管或不合情理的探索,只會惹來子女強烈的不滿。要知道子女不單是子女,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不完全「屬於父母」。

由於成長背景和時代的分別,家長與子女對於私隱、個人空間等等的概念或定義是很不一樣。因此,雙方要互相溝通了解,並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可以共容的空間,例如嘗試訂立行為的一些原則而雙方都遵守的。另一方面,要讓子女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與選擇負責,亦要明白家長的關心與擔心;清楚「自由度」其實是從家長平日對自己的信任感而「賺」回來的。簡單而言,平時紀錄不佳,老是惹人擔心,那就沒有埋怨家長不給予自由的權利了。

總言之,日常只要「眉精眼企」,是無需要去侵犯孩子的私隱才叫做了解子女的。家長應學習細心聆聽與觀察,並以開明友善的態度,嘗試以子女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在家中平時多聊聊天,有事沒事都要建立互相分享的氣氛。子女若從小習慣了對家長傾訴,即使踏入青春期,也會繼續樂意與自己分享生活中的喜樂與困擾了。

資料來源: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性教育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