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發展

認真便輸了?

香港家庭福利會 註冊社工黃曉恩

如果必要二擇其一,你情願做一個懶惰的聰明人,還是一個勤奮的愚蠢人?筆者訪問了身邊不同的朋友,大部分人也選擇前者。

有誰會希望自己是一個蠢材呢?

「認真便輸了」出自內地一篇小說,後來成為網絡上的流行用語,不過在玩笑的背後,也反映着現今的一種心態:害怕認真努力過後會失敗、害怕發現原來自己比不上別人。正如擔心勤奮過後,發現自己原來是一個比別人愚蠢的人。

在眾多對年青人的批評中,一項老是常出現的便是「不認真」。

聽說每個人身邊也曾經出現過一名「同學甲」。他平日的正職是參與課外活動,考試前夕便臨急抱佛腳,但成績卻會出乎意料地不太差。當同學好奇他用了多少時間温習及查詢他的考試秘訣時,他卻輕描淡寫地回應:「只是隨意地讀了一兩次而已。」有一些同學會欣賞他的聰明,卻有一些同學會不屑他的虛偽。

「為什麼他不願意認真一點學習呢?」老師亦為「同學甲」感到着急。其實除了終日沉迷玩樂外,背後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害怕自己認真過後,結果卻仍未如人意,唯有選擇把自己留在「天資聰敏,惜未盡全力」的安舒區裏,所謂「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與年青人談生涯規劃,極為重要的第一步是鼓勵他們作出不斷的嘗試,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從不同的經驗中發掘自己的興趣和優點。「走出你的安舒區,你會發現你能做到的,原來比你想像中的多。」這類的口號聽得多了,但其實阻礙我們走出來的不安全感是什麼呢?筆者認識不少經常被勸說要認真一點的年青人,他們嘴邊時常都掛着「無所謂」和「是但」,這些說話的背後也許就是反映他們害怕認真嘗試後,會發現自己做得到的,原來比想像中少、比別人少。

某程度上,每個人都總會害怕失敗、都少不免與別人比較,至少筆者自己也是這樣,但比較也得用適當的量尺。愛因斯坦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他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是愚蠢不堪。」作為青年工作者,我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此,我們嘗試以不同的方法去發掘年青人的能力,而其中一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為魚兒提供海洋、為猴子栽種樹苗,創造一個讓年青人可以放膽去認真的空間。

資料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