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擊給你一種很自主的感覺,不需因應其他同學的表現,其它同學的因素,完全是你個人的發揮。」香港劍擊學校校長黃贊的眼神充滿嚮往,劍擊的風神似再一次俘虜了這位劍術大師。
從劍擊學自理能力
劍擊的動感優美,揮灑中表現懾人的傲氣;貴族的風度,是自理能力的極致發揮。黃贊認真地說:「要一個四、五歲的兒童自行穿上劍擊褲、劍擊衣、佩戴面罩、護胸已不是易事,而最難的是快速地穿上手套。我們會按步就班地要求學員自己處理,不可倚賴父母。藉?自行穿上裝備,增強自我認同感。」
偌大的劍擊學校,四、五歲的小學員雖處於預備或休息狀態,但整齊的裝束顯得神氣非常,天真的面容竟然出現一種沉靜睿智的眼神!「劍手自身的發揮便等於成敗,要幫助自己、認識自己,日後才能發揮劍擊的特質!」黃贊嚴肅地說。
劍手蛻變成劍師的歲月
黃贊從中四開始學劍,靠不多的獎學金延續學劍生涯,孜孜求道,終於在1990年於北京亞運會團體項目中,歷史性地為香港拿下了一面銅獎。但光輝的背後,是生活的掙扎,黃贊決定轉投教練的工作。他先到匈牙利深造,在國際劍擊教練班獲得優異的成績,一心「育」劍。就在當時,港隊總教練卻說有數位學員負笈海外,劍隊青黃不接。「阿贊,你出來再打!」教練黃肇剛的說話,震動那把「石中神劍」,重燃了這位劍手的激情,終於奪得英聯邦錦標賽個人金牌和團體銅牌。
新的劍場 不一樣的對手
可惜,政府對劍擊運動投放的資源有限,大部份已用作精英階層的培訓。黃贊希望打破「貴族的專利」,發掘不同階層富潛質的運動員作賽:「這觸發我自己創立一所劍擊學校,擁有自主權,對香港劍擊運動發展可能更有利!」
當時社會沒有自資的劍擊學校,沒有經驗可循,很多人對黃贊的「壯舉」絕不看好。劍擊教給黃贊自主的精神,在此時再一次流露,黃贊續道:「我要運用劍擊運動員敢於冒險的特質,不能整天等待人家給我機會,而是自己創造機會!」
想不到,「ON GUARD!」的聲音未落下,非典型肺炎之「劍」卻已刺至喉間。天災疫情完全不守劍場規矩,「學校開辦不久便碰到此難關,試過整個月只有兩位學生,連付電費亦不足,還要付人工與租金,唯有盡用積蓄,但也支持不了多久。」黃贊感嘆地說。
「壞事背後不一定盡是壞事,非典型肺炎雖是一次慘痛的經歷,但家長卻因此覺察到健康的重要,積極地為子女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動!」黃贊舒了一口氣娓娓道來。為了創辦學校,黃贊絕不輕言放棄。堅持到底的信念,使他成為三所劍術學校的「掌門人」。由2,000平方呎發展到今天近25,000平方呎的學校,黃贊已冶鍊出一把更鋒利的「心靈寶劍」。
三條「劍訣」 融通劍術與人生
學劍,往往也是學習做人的契機。黃贊有這樣的看法:
「第一,打劍時很需要觀察,不單是觀察你的對手,還要觀察周圍的環境、裁判等因素。這使我日後處事時,會多方面多角度觀察,求事物的真像。
第二,學習控制自己情緒,不能因處於優勢而心急,更不可因處於劣勢而心亂, 作出不適當的決定和行為,使對手有機可乘。
第三,嚴守紀律。劍手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作出無限的發揮,我們要嚴守劍場的規矩,不能貪贏而作出傷害對手或違規的行為,裁判有能力判斷每一個動作背後的動機。」
黃贊說:「有些運動員是長勝者,一旦輸了,我們會向他傳達一個訊息:輸的原因可能是運動員太想贏了,忽略了過程。」所以,每次訓練及比賽完結後,教練團隊均會作一次總結,分析劍手們當日表現的強與弱。至於勝負,永遠放於次要位置:「我們不會說你贏了多少場是優,輸了多少場是劣,而是要你懂得分析勝負的原因。結果不是不重要,但過程更重要,假如過程表現好,結果自然好。千萬不要有錯覺,盲目追求結果。」
黃贊要求學生在比賽時,不要計較得到甚麼獎項,而是要了解今天應該做些甚麼, 使劍手專注於過程。過程好,效果自然好;過程差,效果必定差:「有時自己過程做好亦會輸,原因是對手在過程中較自己做得更好。輸了比賽,並不代表自己表現差,只是對手比自己更優秀。比賽完結後,就要對自己遜於對手的地方作相關的訓練。」憑著這個信念,在2011年參與亞洲青年錦標賽的40位青年運動員中,黃贊校長的門生便佔了20位,並獲得4金4銀7銅的佳績。
多年來對劍擊藝術和劍擊教育鍥而不捨的追求,二者相輔相成,黃贊手中的劍和心中的劍早已成為一體。
黃贊(上圖左一)曾任香港劍擊運動員,代表香港出戰多個國際賽事,並屢奪獎項。經歷了十多年的「劍客」生涯後,黃贊決定投身教練工作,並於2004年創立香港劍擊學校,培育更多明日「劍客」。
學校舉辦眾多課程,當中包括幼兒班,讓小孩子學習劍擊運動。
邱嘉賢(左)和邱敏賢(右)兩姊妹均是香港劍擊學校的學生,曾勝出多場劍擊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