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發展

讀寫障礙孩子的真正需要

香港家庭福利會 註冊社工張雅琳

當你到日本或韓國旅遊的時候,看着路上的指示,又或是餐廳的路牌,是否都會跟筆者一樣有一種摸不着頭腦的感覺?異國的文字在我們香港人的眼中通通都變成了一個又一個沒有意義的符碼。而這種偶有的情況卻是讀寫障礙患者每天都要面對的事情。

幾年前的一齣印度電影《心中的小星星》講述一位患有讀寫障礙的小男孩因為學業成績強差人意,又得不到老師和父母的理解令其性格變得越來越反叛,終被父母送到一所非常嚴厲的私立學校接受管教,從此變得內向,甚至連原本喜愛的繪畫都放棄了,幸得到新來的美術老師啟發,讓小男孩能夠重拾自我。在香港,相信很多家長都了解讀寫障礙是什麼的一回事,但回到日常的校園,放學回家後的做功課和温習時間,家長的耐性和理解都會隨着時間而慢慢變少。父母仍然會希望孩子能夠更迅速地完成功課,教了多遍的生字他們都能夠書寫正確。因為大家仍然很希望孩子最終能夠在學業上追上同年齡的同學,家長仍然視學業上的成就為孩子未來唯一的出路,當看到孩子的成績和能力仍然未有顯着的改善,父母就開始着急,並出現了一些埋怨和指責的說話,質疑孩子到底是因為讀寫障礙的問題,還是不專心、不努力。作為一個患有讀寫障礙的孩子,家長的理解和肯定對其尤其重要,他們非常重視父母的每一句說話甚至每一個的回應。電影中的美術老師告訴小男孩的父母和哥哥,這個八歲的男生自知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同年齡的小朋友,不單是學業成績、日常認字,甚至連扣鈕和接球這些簡單的動作都不能好好完成,自信心其實已經非常低,最後甚至連自己最親的父母都認為他是一個問題兒童,把他送走,令他的弱小心靈徹底受傷。

如果你的孩子患有讀寫障礙或有其他的特殊學習需要,你必須要經常問自己一條問題,你到底期望孩子過一個怎樣的人生?相信回到最根本,很多家長都只想孩子能夠過得快樂。到底什麼才能令孩子快樂呢,真的只有學業成績嗎?《心中的小星星》中有一句很有意義的對白︰「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不論)才華、能力,夢想。」每個小孩都總會有他個人的才華,讓孩子建立到自己的興趣並加以發揮,從而提升自信方是真正讓孩子快樂之道。外國的名導演史提芬.史匹堡、影星湯告魯斯,甚至愛因斯坦、畢加索,他們都是讀寫障礙的患者,只要能夠為孩子打開一道更寬闊的窗,我相信他們必定能夠為自己創出一片天。

資料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