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緒

聆聽基本法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葉倩怡

在親子關係中,聆聽是既基本又重要的溝通技巧。可是,筆者常常收到家長致電求助,表示很難理解現今世代年輕人的想法;年青人又會訴說家長不明白他們的內心世界,以致彼此關係漸漸疏離。作為家長,我們應如何聆聽少年的心底話?

有一次,有一位媽媽主動來談談她和兒子的相處問題。兒子現時就讀中三,自少在單親家庭長大,由媽媽照顧。一直以來,兒子都聽從媽媽的說話,而且成績名列前茅。可是,當兒子升上中三後,媽媽發現他成績明顯滑落,時常躲在房內玩電腦或傳電話短訊。媽媽認為兒子只顧玩樂而荒廢學業,於是經常罵他,眼見兒子屢勸不聽便沒收他的手提電話。兒子氣極,和媽媽理論。媽媽表示曾給予機會兒子解釋,可是他沒有回應,媽媽認為是他放棄溝通機會,於是雙方一直冷戰、互不理睬。筆者遂向兒子了解事情始末,兒子反映媽媽從不聆聽他的解釋,即使他曾表達自己的想法,媽媽亦沒有理會,只要求聽從她的想法,因此兒子不願和媽媽再作溝通。於是筆者鼓勵媽媽參加家長講座,學習「聆聽」技巧,以改善母子的溝通方法。

要學習聆聽,父母首先要學會放低己見,切忌對子女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嘗試以閒談方式展開話題。如果父母一開始便擺出長輩對後輩的姿態,試問有哪個子女願意開口跟我們說真心話?其次,父母要學會聆聽子女說話背後的真正意思。我們可把一句說話分成三個部份:頭、心、腳。「頭」是指事情的內容、「心」是指對事情所產生的感受、「腳」是指對事件發展的期望。例如兒子放學回家說:「小息前我的原子筆還好好地放在桌上,小息後回來不見了,是新買的,又無了!」這句說話的「頭」是兒子有一枝剛剛買的原子筆遺失了,而遺失原子筆事件不只發生過一次,兒子更有可能懷疑原子筆是被別人於小息期間偷走的。了解事情的內容後,接下來就要嘗試明白子女的「心」。如果子女知道父母是明白他/她感受的話,他/她便願意和你分享更多事情。就以上例子,兒子再次遺失原子筆會感到失望和不忿,如果他認為是被人偷走,更會感到憤怒。再來便是要了解「腳」,兒子向父母訴說這件事情,代表他對事情的發展有些想法,他可能希望可以尋回新買的筆或找出誰是小偷等等。

聆聽「頭、心、腳」之餘,父母還要給予子女適當的回應,我們宜先反映子女感受,讓子女聽起來會覺得父母是明白自己、是可傾訴的對象。另外,父母切忌太快說出自己的建議,因為子女很容易誤會父母在否定他/她的行為和想法。就上述例子,我們可這樣回應:「遺失了新買的原子筆,你是不是覺得好激氣?」看似短短的一句說話,沒有判斷子女對錯,又能反映感受。這樣,子女便會願意說下去。

子女處於青少年階段,開始建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些想法和感受是需要被接納的,因此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聆聽「頭、心、腳」及作出適當回應,令彼此溝通更進一步!

資料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