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教學法

終身學習與頭腦可塑性的關係

CLASSROOM CLASSROOM
Sherrelle Walker

古語雖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但幸而事實並非如此。經過幾十年來的試驗,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的腦部確實有繼續生長和改變的能力。

這種關乎腦部自變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或neuroplasticity)。但你或許會問,我們怎樣把「神經可塑性」這種人皆有之的能力,向所有學習者解釋,使他們透過它取得成功?

首先,我們要釐清學習的定義。根據TheFreeDictionary.com,「學習」即「獲得知識和資訊,並充分了解,使之成為一己的技能」。終身學習被描述為:「任何人不論年齡,也透過努力不懈地尋求知識和體驗,令身體和思維也經常保持在使用中的狀態。」

神經可塑性研究領袖Michael Merzenich博士,主張我們能瞬間改變頭腦的結構以增加學習的能力。他的研究顯示,如果人腦不常受到新事物的挑戰,那麼腦功能會隨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削弱,繼而是記憶力和認知功能下降。 Michael Merzenich 和William Jenkins博士的聯合實驗結果顯示,成人的腦部在受外界刺激後,展示出改變和調整。

終身學習並不局限於童年時期或任何年齡階層,事實上,這主張已經伸延至傳統課室學習之外。例如長者的太極班又或小朋友築夢的沙盒玩具,也是終身學習的好例子。

很多社區學習計劃也包含不同範疇的終身學習課程,如攝影及自然療法等。這些活動為學習者提供嶄新的機會去體驗新事物、學習新概念,並透過新的方式去刺激腦部,進而令頭腦保持在可塑的狀態。教育家認為對學生而言,身體健康和頭腦健康同等重要。成年人(尤其特別是於嬰兒潮時期(1946-1965)出生的那一批人口)亦大多接受終身學習以保持身體及精神的健康,更甚者更以公益旅行或教育旅遊去實踐終身學習。

由此可見,學習一種新的語言、玩一種新的樂器,甚或嘗試表演魔術,無一不是終身學習。而學習的重點是應該抱著勇於嘗試的心態,而非因循守舊的思考模式!

(以上文章為翻譯版本,原文請參閱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Plastic 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