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緒

管教的「時間學」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許子穎

從「小學雞」當街斥罵父母,到十四歲童因被阻上網毆母「爆樽」,社會就父母管教作出熱烈的討論。當大家都很關心用什麼方法和技巧(skills)來管教子女才最有效時,可有想過管教其實是一門很講究時機(timing)的學問?

筆者在親職教育工作中,不時聽到一些父母慨嘆孩子長大了,還是不會照顧自己,不會自律。有一些父母認為成長是很自然的事情,所謂天生天養,「大大下就會識」。可是孩子的發展,固然有部份是由遺傳基因控制,但許多潛能卻仍有賴環境的配合和父母的栽培才得以發揮。無論是語言能力、安全感及自信心、或是情緒管理及自制能力,都有其發展的黃金時期,而且都是從幼兒階段已經開始。因此父母千萬不可以為孩子還小,還不懂性,就忽略管教他們;其實由出生開始,父母與子女的每一次互動過程,都是培育及管教的好時機!

良好的親子關係乃是有效管教的基礎。那麼,我們又可以如何達致良好的親子關係呢?答案就是有質有量的相處時間。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些人喜歡以「重質不重量」來逃避親子的責任。但其實如果連最基本的「量」都沒有,又何來「質」呢?就好像吃東西,即使那食物營養非常豐富,但我們隔一段長時間才能吃得到,或者是每天只能夠吃上一小口,它的營養價值便不能對我們產生長遠的益處。同樣,每天抽足夠時間陪伴和教養孩子,讓親子關係得到滋養,才能打好管教的基礎。當然,在繁忙的香港社會裏,許多人都會感到忙得不可開交,時間實在不敷應用。因此作父母的實在需要好好管理時間,並把工作、家庭及其他生活範疇訂好優先次序。

此外,每個人的學習均會受專注力、記憶力及情緒等不同狀態所影響。因此在管教孩子時,也需要把握在孩子的「最佳」狀態下進行。一般來說,管教需「及時」--就是當孩子表現得好,或做錯了一些事情,父母應盡快給予適當的回應,這對年紀越小的孩子更為重要。無論是讚賞、警誡還是責罰,如果能緊隨著孩子的一言一行出現,收效會更為理想。不過,家長也應留意自己和孩子當下的精神狀態:假若彼此都太疲倦或情緒太激動的話,管教往往只會事倍功半;倒不如給大家一些冷靜和休息的時間,稍後再檢討及解決問題。

教養子女是一條漫漫長路,無時無刻挑戰為人父母者的耐性和毅力。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已試過許多方法,但仍改善不了子女的一些問題。這時父母更需要提醒自己,子女的成長和改正是需要時間的,不需為此氣餒和失望。謹記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避免揠苗助長。孩子只要從父母那裏得到源源不絕的愛和鼓勵,就能有健康成長的力量。

資料來源: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綜合家庭醫療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