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

用愛作回應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嚴思祺

早前跟一位媽媽談及近況,分享當中媽媽笑着哭,哭着笑,而我亦為她重新找到生命中的光環而感恩。

單親媽媽母兼父職帶着兩個孩子已不簡單,幼子更患有自閉症,無論脾氣喜好都別樹一格,管教令花費媽媽不少氣力;要長期抗爭,實在身心俱疲。明知自閉症不能完全根治,媽媽每次都忍不住歎道:「何時才可以停下來?」

每天硬着頭皮去處理幼子的問題,生活似乎再沒有空間留給自己。彷徨疲憊的媽媽埋怨道:「細的不懂事,大的都不懂得幫我分擔一下,還常常煩着我,又跟弟弟爭玩具,明知弟弟有特殊需要都不讓他!」原來不知不覺間,媽媽將大部分時間放在幼子身上,更期望只有6歲的哥哥能懂事並分擔照顧的責任。當媽媽發現自己不合理的期望,更是忽略了哥哥的成長需要和感受,媽媽很內疚自責。

行動是心理需要的表徵;哥哥渴望得到媽媽的愛與關懷,被忽略的感受令哥哥「不聽話」、「不合作」,希望得到媽媽的注意;就算是責駡,也總好過獨自一個。明白過後,媽媽不再視哥哥為頑皮不懂事。有一天,她更鼓起勇氣抱着哥哥跟他道歉,她形容哥哥當刻驚訝媽媽竟然主動放下所有跟他擁抱。哥哥哭了,似乎那些委屈、失望、被忽視的感覺都被媽媽的擁抱融化了。媽媽自責的淚水亦隨之而流走了。

原來哥哥想要的是媽媽的重視與愛惜,不是補償,亦不會去計較。當感受到被愛時,體諒、接納、包容便自然而生。媽媽現在每天早上都會預留親子時間,分別與兒子談天說笑。一家人,以愛回應。哥哥笑了,媽媽的心也笑了。

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