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

打好心理基礎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許子穎

從事臨床工作的時候,曾經遇過一個少年,天資聰穎,初中的時候已會「解構」及維修家中的大小電器,絕對有潛質成為工程師甚至發明家。然而,在老師和家人眼中的他,卻是行為偏執的不良分子。在學校內欠交、曠課、挑戰老師;在家裏目中無人,欺負弟弟,甚至與父母打架,驚動警察!

在輔導室內又曾經遇上一位中年女士,儀表端莊討好,但自我形像卻甚為低落。她認定沒有人會喜歡自己,害怕與人接觸,而且久不久就會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行為。當我提議邀請她的家人來輔導室,希望能替她找一些支援時,她顯得十分抗拒,並告訴我她懼怕她的母親,怕與她言談之間衝突,更害怕相對無言的寂寥!

這兩個個案無論年紀、背景或臨床的表徵都不同,然而仔細追溯下會發現他們的家庭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都極為負面,不是敵對便是疏離,並且對案主的精神健康及性格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第一位少年案主的父親對他管教甚嚴,自小只著重他的學業成績,做得好是應該的,沒有半句認同,但成績稍有退步便會受到嚴厲的體罰。隨著年紀長大,少年人對父親專制的管教方法越來越抗拒,甚至對各種權威都產生排斥和對抗心理。而第二位女案主,原來她來自單親家庭,自小母親便要工作謀生,即使是假期,母親也因為太疲累而甚少與她互動和相處,甚至責怪案主積極親近她的舉動。長時間的忽略和拒絕令案主變得無助和自卑,一方面渴望有人關心自己,愛自己,另一方面卻無法相信別人關愛自己而選擇逃避。

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我們人際關係和情緒健康的基石。我們從跟父母的依附關係中,產生安全感和自尊感,也學會信任別人和與別人建立關係。在現代親職教育裏,如果為人父母者只著眼於子女才華的發掘,或是品德的培育,忙著學習各種管教技巧和鑽研各種教材、道理,而忘卻了經營與子女和諧、親密的關係,這樣的教養實在太可惜,亦可能會事倍功半,因為子女未必能有穩建的心理基礎去發展各種潛能和品格。當然,父母總是愛子女的,而每個孩子本性就是愛依附父母,那麼到底有甚麼因素破壞這段自然的親密關係呢?下期跟大家探討常見的破壞親子關係的兇手。

資料來源: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綜合家庭醫療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