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

成為孩子的那面鏡子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范武彪

那天下班回家,得知三歲多的兒子被幼稚園老師「投訴」於洗手後「故意」將水濺到同學的臉上,老師覺得行為不當,着家長留意。或許這個「投訴」看來小事,但對筆者而言卻是一記當頭棒喝。為什麼我這麼清楚?只因筆者就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

為何一個三歲多的小孩子會懂得做出這些行為?答案其實很簡單,是因為他能夠從外在的環境「觀察」中「學習」。身邊不同的人的言語、眼神、態度、動作等,小孩子都看在眼內、記在心中。記憶之中,兒子有段時間會將「爸爸」稱呼為「老公」,因為媽媽也是這樣稱呼眼前的爸爸,爺爺間中變了「老爺」也是時有發生的事,這個笑話也是因為孩子正在學習身邊的人而出現。「玩水」這件事也應是由筆者身上學習得到,因為作為爸爸的筆者間中也做著相同的事,他覺得好玩,便「複製」了這個行為,與其他同學相處時則表現出來。

筆者曾經於工作時接觸過一個學生打同學,該同學稱因為被打的同學「唔乖」,所以要懲罰他,而其懲罰的方式就是「打」,這個行為是從父親身上學習得到,因其父親也是用「打」來懲罰自己。這個行為於其個人角度完全符合「邏輯」,所以並沒有認為自己出手打同學是錯。故事到這裏還沒有完結,第二天該同學回校時,老師發現其手上多了兩道「藤條痕」,原來父親得知兒子在學校打同學而懲罰他,被懲罰又再鞏固同學「犯錯就要打」的錯誤邏輯,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家長的「薰陶」於日常生活之中彷彿變得理所當然。

某些言行舉止於成年人的世界看似無傷大雅,但孩子從我們身上「學習」後表現出來於我們眼中卻變成彌天大錯,然後孩子被說教,着其要改過。其實孩子每天在家長身上學習,看着你的行為、與人相處的技巧,聽着你的說話、語氣、態度,然後原汁原味的展現在你的面前,孩子就是家長最清晰的一面鏡子,從他們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到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平日不自覺所流露出的眼神及表情,也可以從孩子的身上看到。同樣道理,要讓孩子學習正面的行為及價值觀,只要家長好好扮演着鏡子的角色,將自身最正面、最想孩子學習到的行為及價值觀「傾囊相授」,多注意自己平常「無傷大雅」的小動作,在言教不如身教的情況下,相信孩子身上一定可以看到很多正面的素質。

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