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

如何面對家中的「宅仔」、「宅囡」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吳欣穎

隨着社會的發展,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長時間上網彷彿已由以前的「沉迷問題」,轉化為「生活習慣」。「低頭族」、「宅男」、「宅女」等名稱一一出現。如何面對家中的「宅仔」「宅囡」可算是這代父母的一大挑戰。

回想從前,上一代的父母最希望子女常留在家,放學不應於街上流連玩耍。但自從家家戶戶都開始有了「網絡」,現代家長就越來越鼓勵子女多參與課外活動,而不是整天留在家中上網。無可否認,看見自己子女長期蹲在家裏的電腦面前,足不出戶,漸漸不顧自己的儀容,連吃飯也變得可有可無,說話越講越少等等,這些情況確實令人擔心。

為了讓家長更明白子女的網絡文化,在較早時間曾經舉辦了一個家長網絡小組。小組中,我認識了兩位分別家有「宅仔」和「宅囡」的媽媽組員。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她們那份堅毅,永不言棄的精神最令人感動。為了幫助家中的「宅仔」「宅囡」,她們除了參加講座,小組,約見輔導員外,更會在日常生活中花盡心思,例如在情人節寫「情信」給子女表達愛意;平日不愛看電視的媽媽,會四出找尋喜劇,希望自己在看得笑得大聲時,能吸引孩子離開房間;在節日時,媽媽會放下平日的尊嚴,做鬼瞼與子女影「攪笑合照」,希望子女感到家庭温暖;學習子女上網煲韓劇,去明白子女箇中心態。

雖然過程中常有氣餒,但她們從沒放棄。經過數月的互相支援,於小組完結時,其中一位家長分享到,她不再將家中那個看為「宅仔」「宅囡」,而是她心愛的子女。她的目標是學習如何作為她們的媽媽去幫助及愛護他們。在這幾年以淚洗面的日子,她漸漸明白到自己只能盡力嘗試以不同的方法幫忙,但其實子女的將來始終要由她們自己掌握和負責,而身為家長的她要學習慢慢放手。放手不等於放棄,因為她會透過每日的相處,讓子女感受到她一直在背後默默地支持他們。

沒錯,一時的技巧故然重要,而將段段的珍貴親子經歷,編織成一段真誠的親子關係,是更持久有效,更能打動子女的心,讓他們主動願意作出改變,掌握自己的今日和未來。

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