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緒

做孩子情緒健康的好伙伴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岑綺晴

志傑(化名),九歲,小五學生,出身於中產家庭。踏入報分期,面對沉重的功課,志傑與母親經常發生磨擦,志傑更出現咬手指、經常發脾氣、掉東西等情況。每當看到志傑沒心機地做功課,母親因着急而容易罵他,母子間常起衝突,母親感到吃力而志傑亦更易發脾氣及沒心機,惡性循環。其後,父母為志傑報名參與中心的「我要快樂——兒童情緒健康計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法及其他心理學元素,幫助兒童掌握應付壓力的方法,在壓力中重拾快樂。小組中協助志傑認識個人常有的負面思想,例如「我是沒用的」、「沒有人會喜歡我」等,並了解負面思想對個人情緒的影響,協助建立正向思維。在組員間的互動及分享,以及社工的支持下,志傑對個人情緒增加了覺察及接納,他更能以恰當的方法抒發情緒,激烈的行為明顯減少。此外,志傑的父母同時參與計劃中的家長支援小組,認識及明白到志傑激烈行為背後的情緒需要,更能協助志傑處理情緒同時也改善到親子關係。家長再不是孩子的壓力,而是孩子面對壓力的好伙伴。

很多時,兒童不懂得以言語去表達其負面情緒,家長可透過觀察其行為或表現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例如胃口會否有很多的增減、睡眠不佳、情緒很反覆、容易與人爭吵或發脾氣、成績明顯倒退、有特別的行為(如咬手指、搓手等)、找不到生理原因的疼痛或身體不適、尿床、傷害自己的行為或想法等。如有需要時,可向社工或專業人士求助,更有效地處理孩子的情緒健康問題。

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