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發展

了解孩子找尋未來目標

香港家庭福利會 註冊社工李安娜

香港社會節奏快、競爭激烈,新一代家長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夠成功,打從孩子幼稚園開始便為他們鋪排了未來的方向,助他們盡早奔向成功的路上。因此不難發現很多學生自小便被安排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更甚的是早上一間學校,下午一間學校,連校服也要在車上或商場更換,為的是能夠讓孩子可以升讀更好的小學,「贏在起跑線上」。到了小學中學階段,除了興趣班外,學業成績便成為最主要的戰場,父母老師學校,幾乎所有人的眼光都一致放眼大學,彷彿一紙大學文憑便成為了成功的入門券,他日亦可以因此而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家長或社會為孩子安排的方向是最適合他們嗎?

大部分學生都表示自己「渴望」入讀大學,可是當進一步去理解他們背後的原因時,卻發現了一個共通現象,學生並不真的是因為喜歡某一科目或對此有興趣而決定修讀,更甚是某些學生對於讀大學修讀什麼根本毫不在意,因為「入大學」已成為了他們的目標,課程內容卻反而變得不重要。他們被賦予讀大學的責任,去滿足父母及社會上對成功的要求,亦為了畢業後能夠找一份體面的工作。

曾經有一個女孩,父母期望她長大能有所成就,因此她自小便需要參加不同的與趣班,學業成績上也因未能彪炳而被逼參加最多一星期十堂的補習班。為了完成父母及社會對自己的期望,女孩儘管是對着自己全無興趣的科目亦繼續苦苦努力下來,不停地做練習,學習得很吃力仍換不來成績表上的一個小進步,最終女孩始終和大學一步之遙而轉修副學士。女孩失敗了,她沒有走上社會「成功」的道路,但她在新的學習里程上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誤打誤撞地找到她的興趣和能力。其實以女孩當時的成績,即使能夠進入大學,亦只能修讀一些收分較低但女孩全無興趣的學科。反而在女孩有興趣的科目上,她既不用名師的補習亦不用家長的催迫下成績亦能一直穩步向上,最終能以優秀成績畢業並繼續進修下去,這女孩便是筆者本人,亦正好反映了當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和興趣時,做起事來便能事半功倍。

每個孩子生來便是獨一無二的,現時社會對成功的標準過於單一,家長若只看到社會要求成功的一面而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性格興趣能力,只會把孩子推入困難的深淵,當他們如何努力仍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動力便會愈來愈小。反之,能按着孩子的興趣能力走,就能增加他們繼續的動力。人既不同,未來的方向亦斷然不會只有一個終點,因材施教,創造未來無限的可能性才是上策。

資料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